坤明企服

马绍尔盾国债是什么?面对突破1000万亿日元国债大关的压力

坤明企服 22492

1、国开债所得到的利息是要上交所得税,所得税是25%,所以买国开债等于要在得到的利息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交税。而国债是全部免税。

2、国开债是国家开发银行所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主要是面向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

而国债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面向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发行的对象要广于国开债。3、国开债发行主体是银行,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扩展资料:1、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2、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3、按照不同的标准,国债可作如下分类:按举借债务方式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债券和国家借款。4、国债法,是指由国家制定的调整国债在发行、流通、转让、使用、偿还和管理等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规范国家(政府)、国债中介机构和国债投资者涉及国债时的行为,调整国债主体在国债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国债关系。

面对突破1000万亿日元国债大关的压力,日本政府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主要矛盾在于面对如此大的国债规模,为了避免债务违约则需要加大税收,同时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达到减少财政赤字,但这些措施对于社会影响就是会削弱经济增长,由于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比较严峻,面对日益长寿的社会,相关社会福利开支难以减少,近年日本政府也尝试通过移民政策解决人口老化问题(一般来说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很多与日本相近,所以对某些国家的移民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但移民政策效果并不好,以中国人为例,大部分人是想拿到永住权(所谓永住权即永久居留权,是指外国人不具有该国的国籍,但是具有永久居住在这个国家的权利),而日本政府政策更倾向于入籍,对于入籍申请,在面试时相关审批官员会问能不能效忠之类的问题,由于中日有较多历史问题,很多中国人在面试时到那一刻选择放弃入籍的,导致中国人更倾向于拿永住权,而对于永住权的审批比入籍条件苛刻,导致永住权的申请能通过的较少。另外在日本国内拿永住与入籍在工作待遇上相差很远的,最明显体现在工作晋升上,在同等条件下,入籍比拿永住在工作晋升上容易。

进攻马绍尔群岛的作战计划有哪些?

尼米兹等人开始集中精力思考下一步进攻马绍尔群岛的作战计划。尼米兹原打算在马洛埃拉普环礁、沃特杰环礁以及夸贾林环礁同时实施登陆。

前两个环礁是马绍尔群岛离珍珠港最近的两个日军基地,后一个环礁位于马绍尔群岛的中心,是日军司令部的所在地。

鉴于塔拉瓦战斗的惨痛教训,斯普鲁恩斯建议采取审慎的作战方案。他主张战役分两步走,首先攻占马洛埃拉普和沃特杰,然后利用两岛的轰炸机基地,对位于列岛中心的日军指挥部所在地夸贾林岛实施进攻。特纳和霍兰·史密斯都支持这一想法。尼米兹肯定了两步进攻的建议,同意取消三管齐下的进攻,但他又设计了一个不同的方案——绕过沃特杰和马洛埃拉普岛,直接进攻夸贾林岛。

攻下夸贾林岛后,将能得到两个机场和一个第一流的锚地。斯普鲁恩斯、特纳和史密斯都强烈反对尼米兹的意见。他们认为,夸贾林环礁一旦被美军占领,这个环礁就会变成在马洛埃拉普、沃特杰等地日军岸基航空兵的袭击目标。

而且,日军还可依托这些基地来破坏夸贾林岛与珍珠港、吉尔伯特之间的交通线。但尼米兹坚持自己的主张。电台接收的情报证实,尼米兹的决定是正确的。

日军正在其他岛上加强工事,独独忽略了位于马绍尔群岛中心的夸贾林岛。显然,日军设想的是,外围的一个或几个岛屿将要受到攻击。斯普鲁恩斯见无法改变尼米兹的决定,于是提出了一个新建议,在攻占夸贾林岛的同时,占领日军防御力量薄弱的马绍尔群岛中的马朱罗岛。

这样,可在作战海域为舰队提供一个基地,并处于对夸贾林岛支援的范围之内。尼米兹同意了这一建议。进攻马绍尔群岛的作战计划,代号为“燧发枪行动”,发起攻击的日期两度顺延,最后确定在1月31日。至2月7日,美军先后攻占了夸贾林环礁中的大小30余个岛屿。

特纳将军的联合远征军取得了“燧发枪战役”的最后胜利。早在攻克夸贾林岛之前,尼米兹就发报征求斯普鲁恩斯对继续挺进攻克埃尼威托克岛的意见。斯普鲁恩斯看到特纳和霍兰·史密斯准备充分,且士气正旺,便回报响应尼米兹的号令。于是,“法警战役”拉开了帷幕。

为了给新一轮战役助威,尼米兹于2月4日晚乘B—24型飞机“解放者”号离开珍珠港前往塔拉瓦岛,同斯普鲁恩斯、特纳等人商讨即将开始的进攻埃尼威托克岛的问题。由于埃尼威托克岛离特鲁克岛仅669海里,第58特混舰队将分两路支援此次进攻战。1个特混大队在埃尼威托克岛附近进行直接支援,另外3个特混大队前去袭击特鲁克岛。美军希望对特鲁克岛的威胁,能迫使日军联合舰队出来迎战。

然而,美军未能实现尽早与日联合舰队决战的愿望。山本五十六的继任者古贺峰一对美军的战略意图极为敏感,当他发现美军飞机对特鲁克的侦察行动后,便急令联合舰队撤离特鲁克,向西退至加罗林群岛的帕劳群岛。2月17日,美军对埃尼威托克发起进攻。

经过多日的空中轰炸,到21日,美军占领该岛。1944年2月中旬埃尼威托克岛被攻占之后,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电召太平洋战区的两员大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出席会议。但是,麦克阿瑟借故缺席,这使得诸位高官深感失望和不满。

这实际上也使麦克阿瑟丧失了一定的信誉。3月11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了最后的战略方案:批准了4月15日进攻霍兰蒂亚;尼米兹的部队6月15日进攻马里亚纳群岛;9月15日进攻帕劳群岛;11月15日开始支援麦克阿瑟部队进攻棉兰老。可以说,这一方案带有折中性质,但基本上符合金和尼米兹的战略构想。当尼米兹回到珍珠港太平洋舰队总部时,令他惊讶的是,麦克阿瑟的一份电报放在了他的桌上。

电文称:“我久有此意,向阁下略尽地主之谊。通过我们之间的私人会晤,我肯定将会大大增进双方司令部的紧密协作。因此,阁下如有时间来布里斯班做客,我将深为高兴,定予热诚欢迎。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讯号,它意味着麦克阿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两大军种间矛盾重重的关系。在此之前,尼米兹曾多次试图与麦克阿瑟会晤,但对方始终不断拒绝,而此次麦克阿瑟却主动发出了邀请。尼米兹知道事出有因:麦克阿瑟已经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傲慢无礼,可能得罪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级官员,他担心自己的指挥权旁落海军之手。有关指挥权的讨论,一直是华盛顿争论中棘手而敏感的问题。

参谋长联席会议最后决定采取审慎行事的态度,对作战指挥的界限维持现状。尼米兹对麦克阿瑟争夺指挥权的做法当然是不满的。麦克阿瑟此时在雷伊泰海面拥有未投入战斗的舰艇221艘,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要控制力量的目的。

尼米兹认为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道理,是一种使任何人都感到愤慨的浪费,他有义务去减少这种浪费。他认识到两个指挥部的协作,将有利于战事的进展,更早地带来和平。因此,尼米兹决定克制心中。

如果美元和越南盾等价交换,美国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如题,如果美元和越南盾等价交换,美国会怎么样?先大致提出两种假设:1.越南盾升值至与美元同价。2.美元贬值至与越南盾同价。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别分析一下这两种情况会对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越南盾升值至与美元同价。经过查询,如今一越南盾等价于0.00004394美元,如果越南盾升值至与美元相同,那么短期内越南的经济会经济一波世人难以想象的快速增长,越南的进口量会突然暴增至一个恐怖的数据,同时其他国家会纷纷购入越南盾,国际金融体系将会遭受难以想象的巨大冲击,而美元作为世界最为流通的货币,作为当今货币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柱之一,短期必然会收到很大影响。但是,越南盾的大幅升值也另越南的出口会经历绝对的寒冬,国内货币只出不进,越南的货币体系必然崩塌。 再来看一下第二种假设,美元贬值至与越南盾相同,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国的金融崩塌。

其他国家在贬值过程中就会大量抛售美国国债,要知道美国政府常年处于财政赤字中,不得不大量发售国债,而美元的稳定也使得美国国债是国际上一种较为保值的外汇储备。如果美元大幅贬值,到来的财政赤字也会对政府造成冲击,政府无法再维系那所谓的高福利,而美国的资本家定然又会借势收割底层人民,产生一场阶级革命也是很有几率的。美元贬值,美国的出口将会急速增长,而进口商品较于以往会昂贵数万倍,泡沫经济应运而生,而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体系的支柱之一,它的崩塌定然会对整个世界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危害。

我不知道国家的概念

一)国家的概念 故论其本始,国家不过以为战争之一手段,无战争固无国家也。 --朱执信:《朱执信集·上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5页。

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成上下位,有君即有臣,有臣即有民。

民积民成国,国积国成天下。 --《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第92页。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工具。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110页。

我们认为国家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政治制度,是具有合法管理权力的特殊政治组织。 --周永坤、范忠信:《法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199页。 一般讲,国家在形式上应具有一定的领土与居民等。

从本质上看,国家与阶级、阶级斗争有直接联系,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55页。 在现代,“国家”一词有两种基本的意义:一种含义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统治的工具;另一种含义是指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例如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等等。

对后一种含义应称为“国度”。 --王勇飞、王启富主编:《中国法理纵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75页。 到了现代,“国家”是指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国家,如美国、中国、日本等。

--阎铁力、沈火林:《政治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30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的定义应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组织,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对社会实行统治的机关;国家是人口、领土、主观三者的总合体。 --阎铁力、沈火林:《政治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32页。 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其实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现。

--王仲田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87页。 国家一词指称国家政权和行使政权的国家机构体系。例如,列宁曾把国家比做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这个机器是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官僚集团所组成的一套机构,是来自于社会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419页。

国家是一个有政治组织的社会。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5页。 国家是伦理理念的观点--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译本),范杨、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因为它是实体性意志的现实,它在被提升到普遍性的特殊自我意识中具有这种现实性。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译本),范杨、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但具体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它们的完全发展,以及它们的权利获得明白承认(如在家庭和市民社会的领域中那样),而且一方面通过自身过度到普遍物的利益,他方面他们认识和希求普遍物,甚至承认普遍物作为它们自己实体的精神,并把普遍物作为它们的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译本),范杨、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0页。 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是自由的现实化;而自由之成为现实乃是理性的绝对目的。国家是在地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世界上有意识地使自身成为实在,至于在自然界中,精神只是作为它的别物,作为蛰伏精神而获得实现。

只有当它现存于意识中而知道自身是实存的对象时,它才是国家。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译本),范杨、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8页。 国家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其阶级敌人的反抗的机器。 --[俄]斯大林:《列宁主问题》(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3页。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俄]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 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6页。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带有一种表现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和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区分机构,这个管理别人的集团,总是把持着一定的强制机构,实力机构,……并且为了维护政权而把实力机构、暴力机构、适合于每个时代的技术水平的武器把持在自己手中。 --[俄]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8页。

这一由全体个人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帮,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中译本),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26页。 在我看来,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

什么是“国债的挤出效应”啊。。。

国债挤出效应与我国国债政策取向 摘要: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联,在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的挤出效应不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期,市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民间投资对利率的反应还不是十分敏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间消费与投资的利率弹性有所增强,并且,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逐渐变得稀缺,挤出效应将会相应加强。因此,如何调整国债政策取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2005年开始,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从发展趋势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国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对长期资本的形成及市场机制的完善均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如何看待国债的挤出效应,如何调整国债政策取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国债挤出效应的作用渠道 国债的挤出效应,主要是通过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两个渠道发挥作用的。 1.资金供给。

国债发行直接减少了民间的可用投资资金总额,民间购买国债的资金并非来源于消费基金。事实上,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导致资金使用权从民间转移到政府手中。国债规模急剧扩张的实质是政府与企业尤其是与民间企业争夺资金,从而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强烈“挤出”,进而预算赤字直接减缓资本积累的速度,因为用于公共开支的赤字可以将私人投资挤出,它的可预见结果是造成资本形成的速度大大减缓。

而用于支持预算赤字的公共借款规模的膨胀意味着对可借资金需求的增加,尽管利率的微小的提高可以引起储蓄总额的增加,但作为可借资金使用的私人部门的需求的储蓄余额将下降,而政府利用储蓄支持赤字的做法将挤出私人投资对储蓄的占用。 2.资金需求。国债发行会抬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引起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而若资本边际效率未能相应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必然受到抑制,导致投资规模的缩减,资本市场处于一种较低的均衡水平上。

所以,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私人生产部门对资金的需求,相应地,资本市场也就处于一种低级的均衡状态。而且,政府从征税融资转向债务融资对资本形成率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莫迪利安尼(Modiglianli)在其生命周期理论中指出:政府举债融资,居民以持有政府债券取代私人资本,而被政府所挤出的资金通过政府支出大多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当前消费,社会总体的生产能力降低,未来供给减少。在将来国债大规模偿还之际,总供求的短缺性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带来通胀的压力,而私人资本的缩减也将是持久性的。

二、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阶段性表现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产生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紧密相联,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挤出效应体现在国债发行对地方政府与非政府部门资源掌握与使用量的挤出。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与逐渐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加大,这时就出现了社会资源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如何配置的问题。由于整个80年代我国经济仍然是相当程度的短缺型经济,瓶颈部门的存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一定量的政府投资,但由于国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所以国债发行量不断增大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较高,地方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相当强烈,资源约束强烈,不存在富余资源是当时的一种客观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国债发行自然是对地方政府与非政府部门资源掌握与使用量的挤出。 1981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年份里,国债发行主要是通过行政摊派等非市场化的方式发行,国债的挤出渠道比较单一,即直接通过国债发行挤出了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挤走了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对个人储蓄安排的投资,挤出了一部分银行信贷投放和居民个人消费。不容否认的是,当时发行国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抽走一部分“预算外资金”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闲散资金,以便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减少当时所谓重复性与盲目性投资,集中必要的财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瓶颈部门的投资力度与建设,实现调整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债的这种挤出是必要的。 (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利率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而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加大,国债发行显然有挤出其它有价证券发行的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利率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而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加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的探索也有较大进展,国债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也令人瞩目,对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在增强。随着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国债发行的多少,直接涉及到社会资金在国债与非国债有价证券之间的分配,也开始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尤其在经济运行和资金紧张的时期,这种影响更为突出。

1992年至1993年,投资热潮使社会出现了“集资热”,企业债券与其它形式的集资影响到国债发行进度与年度额度的完成。所以,政府曾规定非国债有价证券的利率水平不仅不能高于国债,而且在发行时间安排上,也要以优先保证国债发行为宗旨。在这种情况下,国债发行显然有挤出其它有价证券发行的效应,进而有挤出非中央财政投资的效应;这种挤出是通过金融市场显现的,也开始通过利率机制起作用。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明显。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它原因,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设备和资源利用不足,经济“过剩”。为刺激有效需求,启动经济增长,中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量剧增。但“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明显: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没有影响。

中国自1996年5月以来曾先后8次降息,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

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第二,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争夺有限的资金。近年来,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存贷差额,商业银行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利润较低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会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属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提高民间投资的外部效应,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第三,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购买力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但这要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来定。

某些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的支出。通过分析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

标签: 日本国债问题